close

  結束一週工作的向晚時分總特別令人舒暢,處理完代辦事項後偷了個空檔到護城河畔某書局晃晃,恣意瀏覽店內氛圍與架上書皮,個人認為「看書皮」是種頗為有趣的活動。撇開未出版先轟動的名家大作不談,一本書的封面設計將大大的左右到顧客對書本的觀感。

 

 

 

  比方說,「室內設計入門」之類的標題配上裝飾得美美的客廳照片,對一般讀者會有較大吸引力,也許會產生「我家客廳也可以這樣」的想法,同樣的標題與內容,若放上各種CAD隔間設計圖,則可能會給人「這本書很專業,我不會」的感覺。也就是說,書本的外觀設計對該書的銷售率有著巨大的影響,某些層面就跟男女交往一樣,儘管內涵、個性、責任感等等才是維繫一段關係的關鍵,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外在吸引力往往是一段關係的起始條件。是故,好的書皮讓書上排行,不好的書皮讓你丟一旁

 

 

 

  當一堆擁有良好書皮的書本擺在一起,「書名」就是吸引讀者翻閱的餌。試想你今天走在熱鬧的大街上,兩側招牌花枝招展櫥窗琳瑯滿目,天際線的彼方出現一個顯眼的「皮包大特賣!統統一折!」,儘管知道那個折字跟驚嘆號中間一定會有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起」,這吸引顧客上門的花招行之有年還是屢試不爽。

 

 

 

  應用在書名設計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特別是愈來愈流行所謂的「自助書籍」。走一趟書局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類似的東西:心理勵志區的「100個被拒絕的好方法」、「20招讓你成為超級工具人」,經營管理區的「提早發覺身邊的飯X線」、「拆屋快如留X虹」,寵物書籍區的「鼬獾達人五字訣」……等等。類似的書名幾乎無所不在,無非是透過聳動的文字吸引讀者,例如少量投資大量報酬、或是複製名人成功經驗等等。

 

 

 

  書籍的換個角度看就像是廢話大全,最大的癥結點在於書籍的內容往往都只告訴讀者「可以怎麼做」,而少了「什麼時候該怎麼做」。如果拿那本「20招讓你成為超級工具人」來翻閱,應該少不了什麼「隨Call隨到」、「關心問候不能少」之類,可是書裡絕對不會教你幾時該關心、什麼時候要問候,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說等於沒說」。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臉書老鼠會上分享火熱的一篇挖苦某大週刊的文章,裡頭還附上pH值極低的雜誌專訪產生器,一樣讀者滿腔熱血卻又無所適從。

 

 

 

  這「自助書籍」的議題在當時擔任助教的課堂上討論熱烈,我個人並不否定其存在的價值,畢竟的確有人因此而成功。影響一段成功背後的因素非常之多,同樣的情節在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之下通常會演變出不同的結果,一味的執著想要複製他人成功經驗,往往會被那些沒有生命的文字限制生命的變化。

 

 

 

  對於此類書籍或是文章,我將其定位為reference而非bible,參考而非盡信,我想各種自助其中的很多建議或是經驗可以讓自己得到收獲,雖然不一定能夠產生直接的改變,卻也多少能夠讓自己對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更加了解。打文章的同時整裡了隨身手札夾頁的資料,發現一張往侯硐的車票,儘管知道回憶正一步步走向終點,當時的自己卻無法做任何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